NEWS 新闻中心

行业新闻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水十条漏损率考核在即,10%重任之下企业如何自救?

来源:海南天鸿市政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发布日期:2017-08-16 17:53:57 浏览次数: 字体:[大][中][小]关闭本页

      供水管网是配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过高的管网漏损率不仅浪费水资源,还会加剧供求矛盾,增加供水能耗,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对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的合理分析、准确评价、经济的控制管网的漏损水平是我国供水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6月22日,在2017(第二届)供水高峰论坛中,珠海水务集团有限公司供水事业部总经理王杭州、绍兴自来水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国华、中山公用水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忠、瀚蓝环境股份有限公司供水事业部副总经理尹今霖、深圳市拓安信计控仪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尹星、宁波水表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兼浙江省水表研究院院长姚灵、汇中仪表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董建国就“供水产销差”话题展开探讨。


国内外漏损率数据对比


      产销差的概念在1998年被提出,到2002年,《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及评定标准》提出将漏损率作为产销差的指标之一来评价;至2010年,《城市供水定价成本监审办法》指出漏损率与水价成本挂钩,使行业对其逐渐重视;2013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明确了管网漏损率需要控制在国家标准之内; 2014年,《进一步加强城市节水工作的通知》要求漏损率达到12%。到2015年,供水漏损率得到进一步的重视。水十条中提出“到2020年供水漏损率控制在10%以内”的目标,行业企业面临较大的考核压力,尤其是将二次供水算入以后,漏损率非常高,且解决难度较大。


珠海水务集团有限公司供水事业部总经理  王杭州


      王杭州介绍,目前,全国654个城市平均管网漏损率超过15%,最高达到70%以上,尤其农村更加严重,总体距当前国家基本漏损考核指标12%及发达国家6-8%还有较大的差距,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工作任重道远。与此同时,各地区上报的数据明显偏小,无法完全反应真实情况。



      对比国外的漏损率,可以看到欧洲国家整体上比国内的漏损率低,平均值为13.3%,但也有发达国家比中国漏损率数据高。英国漏损率最高,为18.69%;瑞士最低,达4.9%。亚洲地区漏损率较高,平均值为23.4%;澳门做得最好,仅8.4%。总体可见,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与其经济实力、重视程度和技术水平密切相关。



      在漏损率之外,单位管长漏损量也是供水管网漏损情况的一种计量方式。数据显示,我国单位管长漏损量为欧洲发达国家的3倍多,是各国平均值的2.47倍。



漏损率影响因素及控制技术发展


      漏损的原因有管道材质、借口因素、水锤、温度的变化、腐蚀、施工等多种影响因素。国外的漏损控制技术主要以改进漏损检测技术与设备、完善漏损控制理论和方法、研究漏损控制模型三方面为支撑,通过合理设计管网、加强施工管理、优化管网运行、加强管网维护,在供水管网漏损控制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我国供水检漏的工作做得较早,上海在1911年就成立了检漏队伍做漏控的工作。漏损控制技术主要可分为物理漏损控制及账面漏损控制两类。物理漏损控制是指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分析,整合现有的各种系统,如SCADA、GIS、营销系统、DMA、水力模型、热线系统等,对漏损和爆管进行预测、分析是控制物理漏损的有效途径。账面漏损控制技术是指以水表管理为主,通过计量评估,选用合适的水表,再辅以抄表、稽查等手段降低账面漏损。


漏损率是否越低越好?


      经济漏损水平的确定,是不是越低越好?王杭州认为并非如此。一方面,供水企业应按照为漏损控制所得的经济效益等于或稍大于投入的费用的原则来确定合理的漏损水平。当漏损率较高时,漏损点较多,较大的漏水点也较多,此时花少量的人力和资金便可以找出较多的漏水点,降低较多的漏水量,这时漏损控制的效益就比较大;当漏损率较低时,较大的漏水点也很少,这时要花费较多的人力和资金才能找到较少的漏水点,降低较少的漏水量,漏损控制的经济效益很低,甚至得不偿失,因此对漏损率进行经济分析是必要的,应该允许供水管网的合理的漏损率。


      王杭州解释,经济漏损率其实是个动态的概念,不同的供水企业有不同的经济漏损率,即使同一个供水企业,由于制水成本、运行费用的变化及控漏技术的发展,经济漏损率也在不断变化。国际水协还有一个专用的推导公式:供水系统漏损指数(ILI)=实际漏损水量 / 基底(不可避免)损失水量。因此,王杭州认为,一刀切的管理方法或许有待探讨:“控漏市场价值应对各地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而非简单地按照产销差水量或漏损水量乘以水价进行计算。建议各地供水企业根据具体情况确定经济漏损率。”


      陈忠对此表示赞同:“产销差的控制,或许能够找到一个更优的模式。按目前不断下调的控制方法,等到数据控制在10%左右的时候,再往下就不一定是科学的。各家公司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产销差逐步控制的目标。”


漏损率控制方案探讨


      面对漏损率,尹星认为管网管理是基础。她提出从未来看现在:“如果跳出今天的身份,50年后的管网应该是什么样的?我认为,管网,只要是透明的就好,只要是清晰的就好。目前我们的管网系统是一个黑箱系统,只知道多少水进去,收了多少的费用回来,至于黑箱里面是什么情况,很难说得清楚。或许我们能用20年的时间,把这个黑箱变成一个明箱。”


深圳市拓安信计控仪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尹星


      尹星认为,水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管网管理的能力,面对未来,应当先站住整体角度看问题,而不是考量今年的产销差要降多少点。产销差涉及因素众多,首先要将所有的问题进行筛选,再置顶对应措施。她提出三个解决方案:更换大表、分区管理、链接信息化。


汇中仪表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董建国


     “在产销差问题中,基础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我们需要多样的数据来全面描述整个管网,水温、压力、水质等。描述得越详细、越精准,在大数据过程中就越有基础。”董建国认为应当关注传输数据的质量,通过数据手段提前准备应对方案。


宁波水表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兼浙江省水表研究院院长  姚灵


      姚灵提出要从表观漏失角度来重视水表的计量性能问题。十几年里,随着智能水表应用工作的推进,很多水表企业把注意力转移到数据传输的质量上,而忽视了水表计量性能和长期工作可靠性的提升,因此必须转变这种局面。姚灵对水表行业提出期待:“水表产业的重点,应该首先要把水表的计量性做好,其次才是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要切实降低产销差,需要水表制造企业和供排水企业共同联手,既要重视水表设计制造质量,又要重视水表的正确使用。”据悉,目前我国的水表产品中,计量机构98%以上是机械水表,因此要十分重视电子水表产品的研发与推广使用。姚灵认为,水表产品计量性能与长期工作可靠性的提升是水表行业长期的工作重点。


漏损率控制案例分享


      珠海水务:


      王杭州介绍,去年,珠海水务的日供水量达101万吨,近城区服务面积达300平方公里,服务人口约200万,用户数量达64.8万户,水价为2.2元,变动成本0.47元,漏损率约为15.48%。主要做法是构建漏控管理体系和方案的实施优化。构建漏控管控体系方面,以漏损控制为中心,同时制定年度目标并分解,由领导挂帅、层层落实,制定考核办法,奖罚并举,收到了良好效果。其中,查找降控重点并制定方案是实施重点:对于住宅小区,采用重点降空方式;对于市政管网,采用巡管为主的方式;对于用水大户,关注大表,优先轮换;对于小表用户,根据水表的使用年限和品牌来优先安排。方案实施及优化方面,每年根据前一年的数据分析,决定对公司范围内漏损大,且长期难于降控的三十大小区进行重点降控,取得较好的成效及降控住宅小区漏损的经验,为产销差的降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绍兴自来水公司:


绍兴自来水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徐国华


      徐国华介绍,绍兴自来水公司供水量为30~35万吨/天,经过多年努力,产销差从25%左右降到了5%以下。在技术方面,绍兴自来水公司有着优良的智慧管网系统作为支撑。在2014年,绍兴自来水公司提出建设智慧管网,于2016年5月份通过建设部评审,今年还申报了华夏奖。管理方面,可总结几点经验:有着从源头、制水到排水的完善机制,倒逼每一个方面都做得很精细,倒逼我去管产销差;进行了分区试点,分为5个大区,即5个分公司,进而将考核指标落实到分公司,形成了良性定制的机制,还能促进分区之间的相互竞争;建立了双重考核机制,考核漏损率和漏出水量,且将漏损量指标考核到每一个部门;此外,公司检漏部门考核到位,80个岗位中有28个岗位量化了考核指标。量化岗位考核虽然在民企中较为普遍,但供水行业中不太多见。


      中山公用水务:


      陈忠介绍,从2012年的上半年开始,中山公用就定了指标,要求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在我们的年薪考核中占到5%,当年的产销差大概是16%。因为有了这些压力,我们完善看责任分配考核制度,将部分责任分发到下属子公司的头上,再进一步分到每一个人,与每一个人的奖励挂钩。这样以来,子公司工作更加到位,当年中山公用的产销差就降低了1个点,低于15%。


中山公用水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陈忠


      漏损与管网压力及漏点有关,因此,要么找出漏点,要么把管网换掉。中山公用水务从第二年开始,每家子公司着手开始查漏检修工作,给查漏人员发奖励金。查漏人员去查,由检修队核实,再配以第三方监督,确保真正查到漏,切实检修。在管网方面,中山公用水务也曾经做了大量工作,投入几千万在中山进行改造,但效果不佳。陈忠解释:“换管道的投入产出比太低,个别地方甚至换了管道以后,由于旧管无法退出,又增加了新管的漏水,产销差不降反增。因此,对于换管手段,需要科学分析,因地制宜。”


      此外,中山公用水务对于管网压力与漏水程度的关系做了简单研究,发现二者关系紧密,却不是线性关系,近期,中山公用水务正在跟一所大学进行技术探讨,希望能够找到管网的压力和漏损的数据模型,开发出能够让企业去调动和使用的系统。


      瀚蓝环境:


瀚蓝环境股份有限公司供水事业部副总经理  尹今霖


      尹今霖介绍,瀚蓝环境供水量约130万吨/日,通过信息化的管控手段,收到了良好效果。在探索实施的过程中,积累了如下感悟:


      第一,产销差的控制不仅是技术问题,它产销差牵涉到很多岗位,涉及人数占供水企业的一半以上,因此,产销差是一个综合型的管理指标。第二,要控制产销差,首先应该是高层思维的变革,其次才是测漏检修。只有当供水企业的高管真正懂得开展这项工作,明白各个阶段应该做的事情、应该由哪些人进行等各项细节,才能进行到下一步。第三,漏损治理不等于高投入。工作可以分两步,第一步,找出自己的管理漏洞。比如测漏员出去了,有没有去工作?抄表员在抄表的过程中,会不会发现了水表质量问题但没有上报?这些都是不需要资金投入的事情,管理漏洞解决、人员到位,我们的漏损率就可以达到15%。第二步才是做智慧水务,做DMA。这方面,瀚蓝环境已经有10年的GIS应用经验,基于GIS开展测漏、抄表、供水调度等所有工作,大幅提高工作效率。



此文章选自: E20水网固废网


Copyright © 2015 海南天鸿市政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琼ICP备16000487号-1